根茎类
当前位置: | 根茎类

土茯苓

发表时间:2023-02-22 18:38 | 来源:老中药大全网 | 手机版

功效概述:除湿,解毒,通利关节

土茯苓

土茯苓原植物

土茯苓,又名禹余粮、白余粮(《本草经集注》),草禹余粮(《本草拾遗》),刺猪苓(《本草图经》),仙遗粮(《滇南本草》),土萆解(《本草会编》),冷饭团(《卫生杂兴》)。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根茎。《本草经集注》在“禹余粮”条中记载。光叶菝葜攀援灌木。根茎成不规则块状,多分枝,有结节状隆起。茎无刺,叶片革质,常为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4~13cm,宽1~4cm,基部楔形或近圆形,背面绿色或带苍白色,老枝上叶片长达19cm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伞形花序腋生,花序梗几无或长2~5mm,花绿白色,直径约3mm,花被片6,外轮花被片扁圆形,兜状,内轮近圆形,较小;雄花花丝极短;雌花有退化雄蕊3。浆果球形,黑色,直径0.6~1cm。花期8~9月,果期10~11月。野生于山坡灌丛中。分布于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省。

土茯苓采收加工

秋末初冬采挖,除去芦头及须根,洗净,切片,晒干或放开水中煮数分钟,再切片,晒干。

土茯苓性状鉴别

根茎略呈圆柱形,稍扁,或呈不规则条块状,有结节状隆起,具短分枝;长5~22cm,直径2~5cm。表面黄棕色,凹凸不平,突起尖端有坚硬的须根残基,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,有时外皮现不规则裂纹,并有残留的鳞叶。质坚硬,难折断。商品多切成薄片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,厚1~5mm,边缘不整齐;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,粉性,中间微见维管束点,阳光下观察可见砂砾样的小亮点(经水煮后仍然存在)。质略韧,折断时有粉尘散出,以水湿润有粘滑感。气微,味淡、涩。

土茯苓

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

味甘、淡,性平。归肝、肾、脾、胃经。功效除湿,解毒,通利关节。作用于:

(1)梅毒,可以本品为主,配苡仁、银花、木通等,若经轻粉治愈而复发,肢体拘挛,变为痈漏者,用之既可剔拔梅毒,又可解除汞毒,通利关节。

(2)湿痹筋骨挛痛或局部肿胀,常配草、苡仁、防己等,祛湿邪,利关节。

(3)湿热淋浊,可配篇蓄、车前子等清利湿热。

(4)妇人带下黄臭,或带血丝,阴部瘙痒,可重用本品,配黄柏、苍术、龙胆草等煎服。

(5)疮疡肿毒,可配银花、连翘、蒲公英等药清热解毒。

(6)湿毒浸淫之湿疹、黄水疮、脚癣、漆疮等,滋水瘙痒,腐烂疼痛,可配黄柏、赤芍、苦参等利湿解毒。

(7)银屑病,单用或配补骨脂、丹参、乌蛇等同用。

(8)钩端螺旋体病。

(9)瘿瘤、瘰疬。

内服:煎汤,30~60g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
土茯苓使用注意

肝肾阴亏而无湿者慎用。

土茯苓的药用价值

(1)治杨梅疮毒:土茯苓一两或五钱,水酒浓煎服。(《滇南本草》)

(2)治杨梅疮:土茯苓四两,金银花、皂角各五钱。水煎服,另用大肥皂核烧存性为末,每用三分调服。(《疡医大全》引《锦囊》)

(3)治风气痛及风毒疮癣:土茯苓(不犯铁器)八两。石臼内捣为细末,糯米一斗,蒸熟,白酒药造成醇酒用,酒与糟俱可食。(《万氏家抄方》土茯苓酒)

(4)治血淋:土茯苓、茶根各15g。水煎服,白糖为饮。(江西经验方)

(5)治妇人红崩、白带:土茯苓,水煨,引用红砂糖治红崩,白沙糖治白带。(《滇南本草》)

(6)治大毒疮红肿:土茯苓,为细末,好醋调敷。(《滇南本草》)

(7)治瘿瘤:土茯苓15g,金锁银开、黄药子各9g,白毛藤15g,乌蔹根、蒲公英各12g,甘草、金银花各6g。煎服。(浙江经验方)

(8)治瘰病溃烂:冷饭团,切片或为末,水煎服。或入粥内食之,须多食为妙。忌铁器、发物。(《积德堂经验方》)

中草药知识